前言炒股配资评测网
三十年前的香港影坛,牟敦芾拍下《少林寺》火遍大江南北。那时的他意气风发,拿出全部准备用五年心血去记录一段几乎被遗忘的历史。
谁能想到,一部《黑太阳南京大屠杀》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。这个曾经的成功导演,最终选择移民海外,从此与影坛告别。
一个导演的理想能重到什么程度?一段历史的真相究竟要付出怎样的代价?
作者-常
一个导演的五年,如何败给了90万
1990年,香港电影正值黄金时代的巅峰。
那时的牟敦芾春风得意,《自古英雄出少年》和《少林寺》让他在影坛站稳了脚跟。然而,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,他做出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。
展开剩余92%他要拍一部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,用最真实的镜头去记录那段被刻意遗忘的历史。当时有人劝他,中日关系正处于友好期,何必去捅这个马蜂窝?
牟敦芾的回答很简单:"友好归友好,历史是历史"。
这短短的十个字也成了他职业生涯的墓志铭。为了这部电影,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,从筹备到拍摄,从后期到发行,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全部心血。
1995年年初,峨眉电影厂的小会议室里,七个人静静地看完了《黑太阳南京大屠杀》的首次内部放映。室内一片沉默,空气仿佛凝固了。
一位观众后来回忆:"不够好"、"太血腥"、"失去内涵和张力"。
就这样,五年心血付之东流。
影片未能在内地上映,被迫"让路"给同题材的《南京1937》。在香港上映时,被划定为限制级影片,票房仅有90万港币。
90万,对于一部投资巨大的史诗片来说,这个数字就像一记响亮的耳光。
更致命的是,这个惨淡的票房直接导致了牟敦芾创业公司的倒闭。
计划中的"黑太阳三部曲"完结篇《告别战争》被迫放弃。一个理想主义者的电影帝国,就这样在现实的重锤下轰然倒塌。
牟敦芾心灰意冷,从此退出影坛。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导演,最终选择了移民海外,与自己深爱的电影事业彻底告别。
为了这一秒真实,他付出了整个人生
参与《黑太阳》拍摄的制片人林先生至今还记得当年拍摄的细节。那是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真实。
为了确保画面的真实性,牟敦芾坚持使用真实的尸体进行拍摄。他们从附近大学的医科实验室找来了大量的尸体,林先生回忆说:"要拍就要用真的"。
观众在银幕上看到的是手部皮肉被撕开的画面。
而现场的工作人员看到的,却是尸体的手脚被剁下来,再安装到真人身上。
这种极端的拍摄方法,让整个剧组都处在一种压抑的氛围中。工作人员出入拍摄现场必须消毒,除了演员,所有人都要佩戴口罩。
林先生说,很少有人能在那个场景待很久,大家都是待一会就要出去缓解。
为了应对频繁的NG重拍,剧组在一边准备了大量的"材料"。
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电影拍摄,这更像是一场与历史真相的较量。牟敦芾延续了《黑太阳731》的纪实手法,大量屠杀场景采用手持摄影和自然光线。
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极尽所能的考证。影片中的很多资料被标注为"历史影像",尽可能1比1复制照片和真实资料。
为了推敲细节,剧组走访了大量事件的亲历者,将这些人口中的故事进行整合,推敲出一版最贴近历史真相的版本。
但即使如此,牟敦芾面对日军侵略者的兽行依然感到深深的绝望。
他曾经说过,摄像机装不下滔天罪行的万分之一。这种无力感,或许正是他后来不敢重看自己作品的原因。
真实像毒药一样让人上瘾,牟敦芾就是那个明知有毒还要一饮而尽的人。
为了这一秒的真实,他付出了整个人生。
当同行都在赚钱,他却在记录地狱
同样是拍电影,为什么结局如此不同?
让我们看看牟敦芾的同时代导演都在做什么。谢晋在拍《芙蓉镇》,吴贻弓在拍《城南旧事》,这些作品既有艺术价值,又获得了不错的商业成功。
他们选择了更加温和的历史题材处理方式,在艺术性和商业性之间找到了平衡点。
而牟敦芾呢?他选择了一条最艰难的道路。
同题材的《屠城血证》和《南京1937》都有完整的故事线和主角设定,观众更容易接受。
但牟敦芾故意放弃了这些"讨巧"的元素,全片都在营造和还原地狱般的场面。
别人拍电影是为了娱乐大众,他拍电影是为了刺痛良心。
相较于《黑太阳731》那种全景式的细节展现,牟敦芾在《南京大屠杀》中明显吸取了经验,采用了相对克制的表现手法。但即使是这种"克制",在30年前仍然显得过于前卫。
影片最血腥的镜头,是用惊悚手法呈现日军用刺刀从孕妇肚里挑出婴儿,画面持续一到两秒。
就是这短短的两秒,让整部影片被打上了"过于残忍"的标签。
用冰冷的镜头,牟敦芾展现了什么叫人间地狱。日军进行杀人比赛、砍头试刀,凌辱妇女、老人和儿童,将胎儿活活煮死。
他们对俘虏和平民实施大规模枪决,在江边浇汽油焚烧尸体致火光染红天空。他们闯入国际安全区抓捕女学生,强迫僧人当众与被轮奸的妇女发生性行为。
这些画面,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触目惊心的。
张纯如在1997年出版的《南京暴行:被遗忘的大屠杀》中,不仅证实了牟敦芾影像的真实性,还记录了更多惨无人道的暴行。
历史的真相,远比电影更加残酷。
牟敦芾的选择或许不够"聪明",但足够真诚。
三十年后,谁还记得那个"禽兽导演"
三十年过去了,那个被称为"禽兽导演"的牟敦芾,正在获得迟来的认可。
《黑太阳南京大屠杀》在豆瓣的评分从2017年的6.8分,提升到了现在的8.1分。这种评分的上升,反映了观众认知的变化。
一些年轻导演开始重新评价牟敦芾的贡献,认为他是"被时代误解的先行者"。
在商业与艺术、真实与表达之间,他找到了极端但真诚的平衡点。
在网络时代,《黑太阳731》等作品通过网络平台获得了新的传播机会。
年轻观众通过弹幕、评论等方式重新解读这些作品,形成了新的观影文化和历史认知方式。
近年来,一些国际电影节开始关注牟敦芾作品的"极端现实主义"表达方式对后世的影响。
评论认为,这种不妥协的创作态度为亚洲电影提供了独特的美学参考,体现了东方文化对历史记忆的独特处理方式。
从2012年开始,我国一直致力于将"731"部队的遗址向国际部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,但一直受到阻碍。
这种现实困境凸显了历史记录和国际认知的重要性,也体现了艺术作品在历史传播中的价值。
当《奥本海默》在日本上映时,《南京大屠杀》和《731部队》相关词条登上了美国网络热搜。
美国网民用侵华日军在中国的暴行来反驳日本对原子弹的抗议。历史的真相,在新的语境下获得了新的传播力量。
《南京!南京!》、《金陵十三钗》等后续同题材作品,在表现手法上都有牟敦芾作品的影子。
但在商业性和艺术性平衡上,这些作品做了更多考量。
一些当代导演如娄烨、贾樟柯等,在访谈中表达了对牟敦芾"不妥协创作态度"的敬意。
他们认为,在当前商业化环境下,更需要这种纯粹的艺术追求精神。
在新时代的背景下,我们依然需要这种类型的影片来让更多的学生和民众了解这段历史。
更要让那些企图篡改历史的人知道,中国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。
结语
牟敦芾用整个职业生涯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真正的艺术家从不为时代所困,只为真相所驱动。他的选择或许不够"聪明",但足够真诚。
在这个人人都想成为网红的时代,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样的记录者。他们的坚持,就是文明的脊梁,历史的良心。
三十年过去了,你觉得牟敦芾的选择值得吗?如果是你,在理想与现实之间,会如何选择?
发布于:河南省豪瑞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